在已知的黑色素瘤致病基因中,BRAF是最常见的突变驱动基因,它通过持续激活MAPK通路,使肿瘤细胞具备更强的侵袭能力。具有这类突变的患者极易产生耐药性,即使采用BRAF/MEK抑制剂联合方案,仍有70%患者会在两年内出现疾病恶化。因此急需超越MAPK通路的新策略来克服耐药。近年研究发现,耐药性与线粒体功能增强(如氧化磷酸化)有关,提示靶向线粒体是克服耐药的新策略,且铜离子对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。老药双硫仑(Disulfiram,DSF)是一种铜离子载体,能在细胞内络合铜离子并促进其积累,已在多种癌症中显示出抗癌潜力。那么,DSF能否通过铜依赖性方式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,从而逆转黑色素瘤耐药呢?
2025年6月,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的朱冠男老师团队在顶级期刊Cell Death & Disease(IF=9.6)发表题为“Exploiting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to overcome BRAF inhibitor resistance in advanced melanoma: the role of disulfiram as a copper ionophore“的研究成果,该成果分析揭示DSF通过诱导线粒体氧化损伤克服耐药性的全新机制——TXNIP与TRX2互作。DSF与BRAF抑制剂(BRAFi)联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联合疗法,有望快速进入临床研究,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。文章中所用蛋白质组学服务由诺禾致源提供。
研究思路
1. 创新视角,跳出传统的MAPK通路再激活框架,将目光投向肿瘤细胞的代谢弱点——线粒体:利用已上市药物双硫仑(Disulfiram, DSF)的铜离子载体特性,促使铜离子在细胞内蓄积,进而特异性破坏BRAF抑制剂(BRAFi)耐药黑色素瘤细胞的线粒体功能,最终逆转其耐药状态。
2. 转录组学的发现与蛋白质组学的互作验证强强联合,构建完整的证据链:转录组锁定潜在关键基因TXNIP(Thioredoxin-interacting protein),蛋白质组无偏、全面分析并筛选出TXNIP互作蛋白硫氧还蛋白2(Thioredoxin 2,TRX2)。多组学联合分析DSF与BRAFi联合作用核心——TXNIP与TRX2相互作用。
3. 体外/体内模型功能验证,证实DSF作用原理与潜在治疗价值:DSF与BRAFi联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、可快速进入临床研究的老药新用策略,用于治疗耐药性晚期黑色素瘤,且药效依赖于TXNIP-TRX2。文章中所用蛋白质组学服务由诺禾致源提供。
研究流程图
关键结果
1.DSF通过铜依赖途径协同BRAFi杀伤耐药黑色素瘤细胞
图1 DSF以铜依赖的方式抑制BRAFi耐药黑色素瘤的生长
(A) Vem和DSF单药及联用(48小时)对BRAFi耐药黑色素瘤细胞活力的影响(CCK-8法);(B) Vem单独治疗、DSF单独治疗或Vem+DSF联合治疗的小鼠肿瘤的图像,肿瘤体积和重量;(C) 20μM TTM预处理对Vem+DSF联合药效的影响(CCK-8评估细胞活力);(D) 20μM TTM预处理对Vem+DSF联合疗法抗肿瘤效果的影响,肿瘤代表性图片、肿瘤体积及重量
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表明BRAF抑制剂BRAFi(Vemurafenib,Vem)与DSF联合用药可显著降低耐药黑色素瘤细胞系(451Lu-R和UACC62-R)的存活率,且对肿瘤生长抑制的效果显著由于单独使用Vem或DSF(图1A)。同时,动物模型实验结果也表明Vem+DSF联用,在体内也能显著抑制耐药肿瘤的生长,进一步验证体外的协同效应(图1B)。
为了进一步探究Vem+DSF联用调控细胞死亡的形式,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抑制剂对细胞进行预处理。结果表明,铜螯合剂TTM预处理细胞完全逆转了Vem+DSF的“杀伤”效果,耐药黑色素瘤细胞存活率恢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(图1C)。随后的体内实验再次证实,DSF的增效作用依赖于铜离子,“剥夺”铜离子可以逆转DSF的疗效(图1D)。
2.DSF诱导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障碍
图2 DSF通过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来逆转对黑色素瘤细胞对BRAFi的抵抗作用
(A) RNA-seq基因富集分析(Vem单独处理,Vem+DSF联合处理);(B) Vem单独处理或Vem+DSF联合处理线粒体形态图(BRAFi细胞系:451Lu-R和UACC62-R);(C) JC-1染色法测定Vem单独处理或Vem+DSF联合处理(BRAFi细胞系:451Lu-R和UACC62-R)线粒体膜电位;(D) Vem单独处理或Vem+DSF联合处理(BRAFi细胞系:451Lu-R和UACC62-R)ATP含量;(E) Seahorse分析Vem单独处理或Vem+DSF联合处理(BRAFi细胞系:451Lu-R和UACC62-R)细胞的耗氧率(OCR)
为深入探究Vem与DSF联合诱导耐药黑色素瘤细胞死亡的机制,我们对经Vem单药及Vem与DSF联合处理的BRAFi耐药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,并比较其转录谱差异。GO分析显示,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相关通路(图2A)。透射电镜结果(图2B)及JC-1染色结果(图2C)进一步表明,DSF可显著破坏线粒体超微结构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。此外,ATP含量检测(图2D)及Seahorse线粒体呼吸测定结果(图2E)一致显示,DSF处理能明显损害线粒体功能,尤其表现为线粒体耗氧率(Oxygen consumption rate,OCR)的下降,提示DSF特异性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。
综上所述,DSF逆转BRAFi耐药的核心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线粒体结构与功能严重损伤密切相关,尤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氧化磷酸化,从而阻断了耐药细胞的能量代谢供应。
3.线粒体功能障碍由氧化应激介导
图3 DSF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依赖于氧化应激的加剧
(A) 检测BRAFi耐药细胞经Vem或Vem+DSF处理后线粒体活性氧(mt-ROS)水平。(左:流式细胞术,右:免疫荧光染色); (B) Mito-TEMPO预处理BRAFi细胞后,Vem或Vem+DSF对细胞活力的水平(左:CCK-8,右:克隆形成);(C) Mito-TEMPO预处理BRAFi细胞后,Vem或Vem+DSF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;(D) Mito-TEMPO预处理BRAFi细胞后,Vem或Vem+DSF对线粒体膜电位(MMP荧光染色)的影响;(E) Mito-TEMPO预处理BRAFi细胞后,Vem或Vem+DSF对ATP水平的影响;(F) Seahorse分析Mito-TEMPO预处理BRAFi细胞后,Vem或Vem+DSF对细胞的耗氧率(OCR)的影响
近期研究表明,细胞内铜浓度上升会加剧活性氧的生成,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。那么,当使用DSF处理耐药细胞时,氧化应激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?
实验发现,DSF处理促使耐药细胞线粒体内的活性氧(mt-ROS)水平显著上升(图3A)。为进一步验证氧化应激的作用,研究者使用Mito-TEMPO——一种能够特异性清除线粒体内超氧化物的抗氧化剂,对细胞进行处理。
结果显示,Mito-TEMPO有效清除了mt-ROS(图3B-F)。在后续功能实验中,CCK-8与克隆形成试验一致表明:清除mt-ROS明显缓解了“Vem+DSF”对细胞生长的抑制(图3B)。透射电镜观察(图3C)、线粒体膜电位测定(图3D)、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(图3E)及ATP含量(图3F)检测也进一步证实,Mito-TEMPO预处理可显著恢复由DSF引发的线粒体功能损伤。
综上,这些数据说明,DSF主要通过诱发氧化应激、破坏线粒体功能,进而抑制耐药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。
4.铜离子是氧化损伤的“始作俑者”
图4 清除铜离子可逆转DSF诱发的线粒体氧化损伤
(A) 采用流式细胞术(左)和免疫荧光染色(右)检测BRAFi细胞在经20μM TTM预处理(或不预处理),随后经Vem或Vem+DSF处理后的线粒体活性氧(mt-ROS)水平; (B) 透射电镜观测BRAFi细胞在经20μM TTM预处理(或不预处理),随后经Vem或Vem+DSF处理后的线粒体形态;(C)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RAFi细胞在经20μM TTM预处理(或不预处理),随后经Vem或Vem+DSF处理后的线粒体膜电位(MMP)水平; (D) 经Seahorse分析BRAFi细胞在TTM预处理(或不预处理),随后经Vem或Vem+DSF处理后线粒体的呼吸功能;(E) BRAFi细胞在TTM预处理(或不预处理),随后经Vem或Vem+DSF处理后的ATP水平;(F) BRAFi细胞在TTM预处理(或不预处理),随后经Vem或Vem+DSF处理后细胞的活力;(G) 采用CCK-8法检测FDX1敲低的BRAFi细胞在Vem或Vem+DSF处理下的细胞活力;(H) 采用CCK-8法检测FDX1过表达的BRAFi细胞在Vem或Vem+DSF处理下的细胞活力
既往研究表明,DSF可介导铜离子内流。为探究铜离子在DSF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中的作用,本研究采用TTM预处理去除培养体系中的铜离子,并系统评估其对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。流式细胞术与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(图4A),TTM处理显著降低了DSF在BRAFi耐药黑色素瘤细胞中引发的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。透射电镜图进一步显示,TTM预处理可维持Vem+DSF处理组中线粒体的正常形态,经联合处理的BRAFi细胞未出现肿胀、空泡化及嵴结构丢失等病理改变(图4B)。JC-1染色结果表明,TTM预处理有效阻止了Vem+DSF所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崩溃(图4C),并缓解氧化呼吸功能损伤(图4D和E)。克隆形成实验也证实,TTM可逆转Vem+DSF对BRAFi耐药细胞生长的抑制(图4F)。上述结果表明,清除铜离子可逆转DSF所诱发的线粒体氧化应激,从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。
基于FDX1在铜死亡通路中的关键作用,我们在耐药细胞中对FDX1进行表达调控。值得注意的是,敲低FDX1并未减弱Vem+DSF的协同抑制作用(图4G),而过表达FDX1也未进一步增强该联合处理的疗效(图4H),提示Vem+DSF的抗肿瘤效应可能独立于经典的FDX1介导的铜死亡通路。
5.TXNIP-TRX2互作是介导氧化损伤的核心分子机制
图5 TXNIP通过TRX2结合进而影响线粒体活性氧mt-ROS的积累和细胞死亡
(A) 通过转录组分析Vem单独处理或Vem+DSF联合处理的BRAFi细胞的差异基因;(B) 通过WB分析Vem单独处理或Vem+DSF联合处理的BRAFi细胞中TXNIP的表达情况;(C) 在对裸鼠进行为期14天的 Vem+DSF或Vem治疗后,接种对照细胞(451Lu-R ko-NC)或TXNIP敲除细胞(451Lu-R ko-TXNIP)的裸鼠体内剥离的肿瘤实物图、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;(D) 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TXNIP互作网络;(E) 互作蛋白表达差异火山图;(F)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RAFi细胞在经TXNIP-in-1预处理(或不预处理),随后经Vem或Vem+DSF处理后的线粒体活性氧(mt-ROS)水平;(G) 采用CCK-8法检测TRX2敲低的BRAFi细胞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细胞活力
为深入探究DSF与Vem联合治疗的分子机制,研究人员对Vem单药及Vem+DSF联合处理的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。结果显示,TXNIP(Thioredoxin Interacting Protein)是表达上调最显著的基因之一,且其表达与DSF处理高度相关,因此被确定为后续研究的焦点(图5A)。Western blotting结果进一步证实,Vem+DSF组细胞中TXNIP蛋白水平显著高于Vem单药组,而该上调效应可被铜螯合剂TTM完全阻断(图5B),表明DSF诱导的TXNIP表达依赖于铜离子。动物实验也一致表明,TXNIP是DSF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核心分子。如图5C所示,在接种TXNIP敲除的BRAFi耐药细胞的小鼠中,Vem+DSF联合治疗的抑瘤效果显著减弱,表现为ko-TXNIP组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(ko-NC),说明TXNIP缺失几乎完全消除了联合治疗的疗效。以上体内外实验共同证实,TXNIP是介导Vem+DSF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关键因子。
随后,通过STRING数据库对TXNIP的互作网络进行分析,预测其与硫氧还蛋白(Thioredoxin,TXN/TRX)家族成员(如TRX1、TRX2)存在强烈相互作用(图5D)。为进一步明确TXNIP的结合蛋白,研究人员对TXNIP免疫共沉淀产物进行蛋白质谱分析,发现在Vem+DSF刺激下,TRX1与TRX2的确与TXNIP发生显著结合(图5E)。采用TXNIP与TRX互作抑制剂TXNIP-IN-1进行验证,发现其预处理可完全抑制Vem+DSF引发的线粒体活性氧(mt-ROS)爆发,表明TXNIP正是通过结合TRX蛋白触发氧化应激(图5F)。进一步利用siRNA分别敲低TXN1和TXN2,发现仅敲低TRX2可显著逆转Vem+DSF的细胞杀伤作用(图5G),说明TXNIP特异性通过抑制线粒体TRX2的抗氧化功能,导致耐药黑色素瘤细胞中mt-ROS的积累。
综上所述,通过整合转录组学、蛋白质组学及互作抑制实验,本研究系统阐明了DSF/Cu²?通过上调TXNIP,使其进入线粒体与TRX2结合并抑制其功能,从而解除对mt-ROS的抑制,最终诱发氧化应激及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。
文章总结
总结模型:DSF通过铜离子载体作用,诱导TXNIP上调,并与TRX2相互作用,导致线粒体氧化应激和功能障碍,从而杀死BRAFi耐药的黑色素瘤细胞。
创新性与意义:
(1) 老药新用:为安全性高的老药DSF找到了克服肿瘤耐药的全新应用场景。
(2) 机制新颖:首次揭示TXNIP-TRX2互作在DSF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中的核心作用,是一种非凋亡、非经典铜死亡(不依赖FDX1)的新机制。
(3) 策略创新:提供了独立于MAPK通路的克服耐药新策略,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。
(4) 临床展望:体内/体外实验均强烈提示DSF与BRAFi联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联合疗法,有望快速进入临床研究,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。
Copyright@2011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7085号-1